葱齐考试网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外国文学史试题,希望可以帮到你。
求南昌大学研究生真题,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初试卷子,2007年的,2011年的,2012年的。

1 教堂山会议 2 母题
二,问答题(12X5=60分)
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2,试述阐发研究与阐释学的相同与相异。
3,从“媒介学”的角度,谈谈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和贡献。
4,试以“文学和心理学”为例,谈谈你对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认识。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基本发展走向及主要特点。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
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
一 名词解释(5X8=40分)
1 “模子”理论 2 巴罗克 3 基亚 4 “总体文学” 5 “美国学派”
二 问答题(60分)
1,试述“比较视域”所包含的基本学术要素及其定义。
2,试述“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的同异。
3,“五四”前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4,试述“阐发研究”的基本理论要素及其形成过程。
三 论述题(50分)
1,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反复法选择合适的作品及形象,进行依次具体的分析论述。
2,如何理解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
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直线式渊源” 2 “回返影响” 3 卡雷,格林兄弟
二、简答题:
1,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相同、相异。
2,谈谈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
3,20世纪下半以来,比较文学面对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三、论述题:
1,谈谈比较文学的前景?
2,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谈谈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南京某知名高校保送研究生考试复(2007-05-22 09:38:41)
1,结合一部你喜欢的欧美文学名著,谈一谈它的艺术特点。
2,谈一谈古希腊悲剧的成就。
3,谈一谈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流派和分期,以及特点。
4,谈一谈南开版朱维之编著的文学史的优劣。
5,谈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心理描写手法的不同。
6,谈一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2001年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
科目:欧美文学史
一,解释(20)
1,“潘多拉的盒子”
2,骑士文学
3,古典主义
4,心里分析小说
二,简要谈谈你本人对下列作品最深的一点体会(20)
1,《十日谈》
2,《呼啸山庄》
3,《卡拉码佐夫兄弟》
4,《万尼亚舅舅》
三,(4选3,60)
1,普希金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请在“奠基”,“开创的”意义上谈他对俄国文学的贡献。(20)
2,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简述二人对西方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20)
3,在西方文学史上,“乌托邦”文学形成了一个传统,请例举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文学理论(2007-03-24 10:48:27)
、术语解释(20分)
1、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 3、隐含读者 4、诗无达诂
二、连线题(20分)
1、摹仿说 席勒
2、缘情说 马克思
3、寓教于乐 白居易
4、童心说 陆机
5、《二十四诗品》 苏珊"朗格
6、《与元九书》 贺拉斯
7、《沧浪诗话》 李贽
8、《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严羽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司空图
10、《情感与形式》 亚里士多德
三、简答题
1、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
2、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四、分析题
1、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
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
五、论述题(50分)
1、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外文学史 试卷代码:449
一、填空
1、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具神话学价值的是( )
2、楚辞的最早编订者( ),第一个作注的是( )时期的( ),书名( )
3、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
4、金素痕是长篇小说( )
2004吉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试题 p1(2007-03-24 10:47:59)
名解释: ib{ukm
古今之争 LnO_Au"R
四七社 Xq|4 .
狂飚突进运动 !XgE38+X1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 (!tr @\ze
简答: 9|>#_3DBR
古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比较 h9 O2]Ef
辛格的叙事理论 Px/_Hb.eVV
论述: BKG8"$9]Hs
结合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谈他的创作特色 pXZTzVcJD
托尔斯泰的对人类心灵探索的意义
200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7:01)
200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推荐]
中外文学
(1)简述达达主义的主要内容10分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论述其中的时空意识20分
(3)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角度出发,谈谈中国古代“中国文学”与“汉文学”的区别15分
(4)谈谈《镜花缘》的异域想象及其意义25分
(5)举例分析哥特式小说的艺术特征30分
(6)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50分
中外文论
(1)试述“春秋笔法”的修辞内涵10分
(2)古希腊“摹仿说”和浪漫主义“表现说”的区别20分
(3)为下段文字标点,并对其进行评价25分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
(4)试简述西方关于悲剧(tragedy)的论述30分
(5)请简述〈源氏物语〉中“美意识”的特征15分
(6)谈谈你对文学性的理解50分
东北师大04~06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6:16)
外国文学史2004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1威塞克斯小说 :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年)是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故乡道塞特郡是他一生的居所,也为他的大部分小说提供了一个外部的蓝图。
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小说。威塞克斯是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2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针对托尔斯泰的“独白小说”。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3 迷茫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4 梅塘集团 : 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为艺术而艺术 拉普 荷马式比喻
亚瑟王传说系统 第四堵墙 : 戏剧术语。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堵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左拉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复制, 这对第四堵墙概念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则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演出实践分不开。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种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易卜生、契诃夫、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堵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导演理论中使用的“第四堵墙”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观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为了帮助演员造成这样强烈的生活真实的幻觉,有时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线布置一些能唤起第四堵墙幻觉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类,并利用这些道具支点,安排一些演员背朝观众的舞台调度等等。三一律 破晓歌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俄狄普斯情结;2、教育小说的基本特征;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所提出的创作思想;4、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5、“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延宕;
2、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社会历史观念;
3、论 厄内斯特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外国文学史2005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镀金时代 传奇体小说 狂飙突进 为艺术而艺术 史诗剧 拜论式英雄 扁平人物 大学才子派 死海古卷 歌舞伎 阿克梅派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的关系;2、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3、传奇与现代小说的分别;4、民间史诗的基本特征;5、分析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的戏剧《沙恭达罗》的艺术理想。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 威廉 莎士比亚化创作的美学依据;
2、论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的诗歌主题;
3、论 弗郎茨 卡夫卡 小说中荒诞情节的功能。
外国文学史2006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万物有灵论: 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泰勒因而采用拉丁文anima(意即灵魂、生命或气息)来为之命名,认为原始人相信anima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故称万物有灵。但其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灵魂观、鬼神观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此后英国学者马莱特曾以前万物有灵论对之提出修改,认为原始人在形成万物有灵观念之前已经有了相信整个物质世界都具有生命的观念,其理论故又名物活论。由于万物有灵论和前万物有灵论都缺乏历史确证,因此已不再被宗教学所采用。主神奥丁 罗宾汉谣曲 《圣经旧约》埃达 悲剧 表现说 湖畔派诗人
反英雄角色 苏联解冻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圣经雅歌》中的爱情描写有何特征?2、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的主题是什么?3、莫里哀的《伪君子》的开场好在哪里?;4、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表达了怎样的女性观?5、拜伦和雪莱的诗风有何不同?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 狄更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
2、论 西奥多 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
3、如何理解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思想
席勒式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伦敦)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的原话中清楚可见,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里既有对席勒戏剧缺点的揭示,更有对拉萨尔的这种缺点恶性发展的批评。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
席勒是十八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他的剧作影响很大。恩格斯说他的剧本《强盗》,“歌颂一个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都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席勒的剧作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他的剧本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生活逻辑、让人物宣讲作者政治理想、缺乏性格真实等等。这表现在上述两个剧本中是明显的,在《唐•卡洛斯》中更为突出。这种创作结果是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认为:“在文明的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这种和谐的竞争只不过是一个观念,诗人的任务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表现理想。”席勒就是重在表现观念理想的,强调用主观方式写作,这给他的作品增强了抒情色彩和动情效果,但有时也影响了社会历史真实性。
当然,“席勒式”不是指席勒的全部作品的全部特点,而仅仅在指创作中一种偏向,在接触席勒作品时,如果不是特别喜爱这种偏向,那席勒还是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的《济金根》作者拉萨尔,他对席勒特别偏爱,而且把他的剧作中的“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当作成功的艺术经验加以标榜,并且变成自己写作剧本的指导原则,以致最后写出了比席勒还席勒化的《济金根》,所以,马克思所指出的“席勒式”,与其说是揭示席勒剧作的缺欠,还不如说是批评拉萨尔的观念图解方式更为确切。拉萨尔在写作《济金根》时,他把济金根作为“普遍精神”的“化身”,并描写了这个抽象的观念,于是没落的必然要灭亡的反动骑士阶级,被写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并企图以十六世纪骑士起义的失败,比附1848——1849年的革命失败,认为都是“智力过失”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实际是同情历史上的反动阶级,并为现实中的背叛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辩护。在拉萨尔的“席勒式”倾向中,他的“悲剧观念”是图解的思想基础。拉萨尔认为:“革命力量是在于革命的狂热,在观念对自己本身的强力和无限性的这种直接信赖。”据他解释说,“狂热”就是“忽视有限的实行的手段和现实错综复杂的困难”,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狂热”要达到革命的目的,“必须深入到现实错综复杂中去,必须借助有限的手段转入行动”。拉萨尔又认为“狂热”在转入行动时,很容易与“有限手段”搅在一起,委身这种手段,这时“狂热”就要“遭到破灭”。拉萨尔把“狡智”看作是“有限手段”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他得出结论说:“遭受失败的大多数革命——任何真正的历史专家都应该同意这一点——都是碰到这种狡智而垮台的,或者至少是一切企图专靠这种狡智的革命都遭到了失败。”其实,拉萨尔的这种悲剧观念,是他背弃对于历史运动进行科学分析,所凭空捏造的悲剧模式,其性质属于唯心主义的创作指导思想。然而拉萨尔的谬误,不仅在于他的关于写作的指导思想是错的,还在于他抱定这个观念不放,在历史的现实的革命运动面前,削足适履地让历史和现实适应他的悲剧观念,并以现实为牺牲品,用歪曲的形象图解他的观念——实际是演绎他“先行”的悲剧主题。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剧本,肯定它的矛盾冲突是可以成立的,但却否定了主题。因为,十六世纪骑士济金根领导的下层贵族起义和当时伟大的农民战争,这两种“国民运动”,前者反教会、反诸侯,后者全面地反对封建制度,形成了与封建阶级的广泛的社会矛盾,而这两种斗争的结果如恩格斯所说:“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主要是由于最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即城市市民的不坚决”。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剧本的“悲剧性的冲突”,但却认为为作者“所选择的主题”,并不适合于表现这种冲突,也就是说,拉萨尔描写十六世纪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的矛盾斗争的情节设置,虽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剧本并不是从这个实际社会矛盾中,提炼出事态应有的主题意义,而是用他的超历史超现实逻辑的悲剧观念为主导思想,拉来济金根以为图解,说明:“革命的狂热”委身于“狡智”,“狂热遭到破灭”,“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辨证矛盾”,是一切革命的中心点,叫人承认剧本的这一唯心主义宗旨。在马克思看来,这不仅不是剧本接触的十六世纪的社会矛盾冲突事实中所包含的主题,也不是1848至1849年德国革命失败的历史中所能开掘出的主题,它完全是拉萨尔的“幻想”。马克思批评了拉萨尔违背历史逻辑确定的“主题”,指出,拉萨尔借剧中的人物引发主题,以为如果济金根不是借骑士纷争的形式举行叛乱,而是打起反对皇权和公开向诸侯开战的旗帜,他就一定会胜利,这乃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幻想。实际上是席勒的表现理想的倾向一种更为观念化的表现。
京大学2003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4:23)
中外文学:
填空:《诗经》又叫什么名字?
“纪传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亚洲三位获诺贝尔奖的作家及获奖作品。
简答:根据王维的一首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谈中国诗歌语言美学特征。
《原野》的象征意义。
论述:鲁迅对传统文学的评价。
“浮士德精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如何理解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中外文论:
填空:给出几位作家,说他们的代表作品。本雅明、巴赫金、福科、王骥德、、、、
名词解释:三一律
简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就是那段历史学和诗学一为描述已发生的事,一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那段)
给出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作解释。(是汉儒关于“思无邪”的认识。)
论述:外国文论对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影响。
北京大学2004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3:32)
中外文学:
1、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伏羲女娲传说,日本创世神话和朝鲜“檀君”神话,分析东亚文明神话(形成?)的特征。(可从神话人类学……等诸多方面选择一切入点论述)
2、述《格列佛游记》的主题
3、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分析福斯塔夫性格
4、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形象
5、分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并以此论述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中外文论
1、诗品序中的一段话(“诗有三义……”),标点,翻译,简述
2、给了一段毛诗大序和一段古今和歌真名集序的原文,通过引言论述中国和日本古典诗歌“美意识”的异同。
3、分析亚理士多德《诗学》中“诗”的涵义(范畴?)
4、论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联系
5、结合中外文论史实,谈谈对“理解的确定性”这一范畴的认识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2007-03-24 10:39:28)
谁知道在哪个网有自考的历年真题。
2015年10月自考试卷及答案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提取码: tu5d
2015年10月自考试卷及答案 2016年10月自考复习攻略 16年4月考试试题和答案 外国文学史00540.docx 全国2016年04月网络工程.docx 全国2016年04月混凝土结构设计02440和答案.docx 全国2016年04月05678《金融法》.docx 全国2016年04月05677《法理学》.docx 全国2016年04月03350《社会研究方法》.docx 全国2016年04月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662《新闻事业管理》.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642《传播学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41《语言学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docx
急求电大本科段外国文学史复习题集
估计那些试题再出的可能不大,希望复习一下比较好
外国文学史(电大)(5286)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专科阶段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欧美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进行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20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的基本特征。理解20世纪外国文学中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特点和重点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能力。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除《外国文学史》之外,还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论选》、《比较文学概论》等。要求学生能够调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知识,在比较文学的大框架内,更全面地认识20世纪外国文学。
二、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第一节 时代的先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概况。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把握卡夫卡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
1.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
2.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3.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夫卡的重要作品。
2.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3.掌握: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的缘起、发展过程。把握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卡夫卡的创作进行深入的阐释。
(二)课程内容
1.表现主义的缘起与艺术特征。
2.卡夫卡小说创作上的表现主义特征。
3.《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表现主义的缘起及发展过程。
2.理解:表现主义。《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卡夫卡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
第三节 《城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堡》的基本内容。把握“城堡”的象征寓意和《城堡》的“复义性”。
(二)课程内容
1.《城堡》的基本内容。
2.“城堡”的象征寓意。
3.对《城堡》的多重解释。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城堡》的人物。
2.理解:“城堡”的象征意义。
3.掌握:《城堡》的“复义性”及艺术上的“未完成性”特征。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第一节 意识流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及表现技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作为文学术语的三层含义。把握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二)课程内容
1.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学说。
3.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文学解释。
4.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与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小说。
3.掌握: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技巧。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等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的创作概况。理解普鲁斯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他的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把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及所采用的“白痴叙事”手法。
(二)课程内容
1.普鲁斯特的创作;文学史地位;《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
2.伍尔芙的创作;《到灯塔去》的思想内容。
3.福克纳的创作;《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的重要作品。
2.理解:普鲁斯特的文学史地位。《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
3.掌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与“白痴叙事”手法。
第三节 乔伊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情况。理解《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征。把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内容
1. 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
2. 《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尤利西斯》的结构、人物、艺术特征及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乔伊斯的创作;《尤利西斯》的人物、结构。
2.理解:《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色及文学史地位。
3.掌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分类(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及基本哲学主张。把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二)课程内容
1.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2.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2.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3.掌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征。
第二节 萨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特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戏剧《间隔》与《魔鬼与上帝》的思想内容。把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二)课程内容
1.萨特的生平与创作。
2.小说《恶心》。
3.戏剧《间隔》、《魔鬼与上帝》。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特的重要作品。
2.理解:《间隔》中“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
3.掌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第三节 加缪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加缪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把握加缪对“荒谬”的理解及《鼠疫》中“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含义。
(二)课程内容
1.加缪的生平与创作。
2.《西西弗的神话》及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3.《局外人》及默尔索形象。
4.《鼠疫》及“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加缪的主要作品。
2.理解:默尔索形象。
3.掌握:《西西弗的神话》所阐发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鼠疫》中“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第四章 新小说派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理解萨特对“反小说”的论述;把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萨特论新小说。
2.新小说派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
3.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新小说派的理论著述。
2.理解:萨特的“反小说”概念。
3.掌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新小说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二节 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在小说创作上的创新;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二)课程内容
1.萨洛特的创作:“潜对话”的含义。
2.布托尔的创作;《时间的运用》;《变》对第二人称的运用。
3.西蒙的创作;《风》对诗画结合的追求;《农事诗》与“叙述的探险”。
4.罗卜-格里耶的创作及文学地位;《窥视者》对“物”的表现。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代表作品。
2.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对新小说的贡献,萨洛特的“潜对话”,布托尔对第二人称的运用,西蒙的“叙述的探险”;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第三节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嫉妒》的内容梗概。在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对比中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小说的表面化风格。把握小说的“物化”主题及小说里“两个罗卜-格里耶”的存在。
(二)课程内容
1.《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
2.《嫉妒》内容梗概。
3.《嫉妒》的“物化”主题与“隐藏”艺术、表面化风格(对比喻的排斥)。
4.《嫉妒》中有两个罗卜-格里耶,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表面化风格及对“比喻”的排斥。
2.掌握:《嫉妒》的“物化”主题;小说里的“两个罗卜-格里耶”。
第五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把握“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二)课程内容
1.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2.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3.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概况。
2.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特色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3.掌握: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把握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艺术手法,特别是要理清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1.幻想与现实、虚构与写实融为一体,体现了印第安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2.陌生化技巧的运用。陌生化是使现实事物魔幻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3.神话化。魔幻现实主义对“整体性象征”的追求。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百年孤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把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二)课程内容
1.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
2.《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
3.《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百年孤独》的人物。
2.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
3.掌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第六章 黑色幽默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作家;理解黑色幽默的具体含义及与传统幽默的区别;把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黑色幽默的内含。
2.传统意义下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3.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
4.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
2.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的区别。
3.掌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特色;把握他们创作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杂糅”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创作;《白雪公主》的杂糅特征。
2. 托马斯.品钦的创作;《万有引力之虹》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大百科全书式的野心”。
3. 小库尔特.冯尼格的创作;《五号屠宰场》、《顶刮刮的早餐》对人类生存危机和“物化”趋势的忧虑。
4. 约翰.巴思的创作;《羊童贾尔斯》与“元小说”。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代表作品。
2.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特色。
3.掌握:黑色幽默的“杂糅”特征。
第三节 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海勒的创作概况。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把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二)课程内容
1.海勒的生平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
2.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4.《出了毛病》简介。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海勒的主要作品。
2.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3.掌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写作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概况。理解“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写作”;后现代写作的特征。把握“元小说”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后现代主义”释义。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征:“元小说”与“元叙述”;文类与文体的杂糅性。
3.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纳博科夫的创作。
2.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写作的特征。
3.掌握:什么是“元小说”?
第二节 博尔赫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博尔赫斯的创作。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把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
1.博尔赫斯的生平与创作。
2.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玄学;杂糅;对幻想性题材的高超处理手法。
3.《交叉小径的花园》。
4.博尔赫斯的小说学。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博尔赫斯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交叉小径的花园》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第三节 卡尔维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尔维诺的创作。理解其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艺术特征。把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与寓言特征。
(二)课程内容
1.卡尔维诺的生平、创作及文学地位。
2.《我们的祖先》的神话思维与寓言形式。
3.《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时间零”、“套盒结构”及其“元小说”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尔维诺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卡尔维诺的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
3.掌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和寓言特征。
第八章 现实主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理解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及其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
2. 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多元化趋向与对现代主义的借鉴、融合。
3. 托马斯·曼的《魔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托马斯·曼和海明威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帕斯捷尔纳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把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二)课程内容
1. 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日瓦格医生》的出版与获奖。
2. 《日瓦格医生》的思想内容。
3. 《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概况。
2.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3.掌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第三节 索尔·贝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含。把握其文学成就。
(二)课程内容
1. 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
2.《赫索格》、《雨王汉德森》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洪堡的礼物》对“洪堡精神”的弘扬。
3. 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吸收及“贝娄式风格”。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 识记:索尔·贝娄的重要作品。
2. 理解:《赫索格》、《雨王汉德森》、《洪堡的礼物》的思想内容。
3. 掌握: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
第九章 后期象征主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其作品的象征之义。把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什么是“象征”?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代表诗人。
2.后期象征主义。
3.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瓦雷里《海滨墓园》、里尔克《豹-在巴黎植物园》、叶芝《当你老了》、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荒原》等诗歌的象征意义。
3.掌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章 意象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象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意象主义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意象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三个阶段。
2.意象主义诗歌的理论与实践及影响。
3.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义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意象主义运动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掌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一章 超现实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把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超现实主义的产生;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2.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3.拉美超现实主义诗人:帕斯、博尔赫斯、特朗斯特罗姆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
2.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3.掌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女性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重要的女性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伍尔芙等人关于女性主义诗歌的论述。把握女性主义诗人里奇的理论观点与创作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欧美女性主义思潮中的妇女诗歌。
2.女性文学批评实践及女诗人研究。
3.女性主义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女性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家与诗人。
2.理解:伍尔芙关于女性诗歌创作的论述。
3.掌握:里奇的女性主义诗歌理论与创作特点。
第十三章 后现代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金斯伯格、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二)课程内容
1.金斯伯格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代表作《嚎叫》。
2.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金斯伯格和布罗茨基的诗歌作品。
2.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本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在编写体例上对小说和诗歌作了区别处理,以小说为重点学习内容。因此,涉及到小说的1-8章,分节编写大纲;涉及到诗歌的9-13章,只分章不分节。
本大纲对每个单元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并分层次一一列举了考核知识点。凡属于“识记”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努力记忆,并能在各种情况下准确辨识。“理解”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不仅熟知相关概念,还要理解其原理,并能联系有关作家作品作简要分析。要求“掌握”的内容,则必须能够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要能体现出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实施要求
1. 本大纲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应考者个人自学的依据。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自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在“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知识层次上认真学习,系统把握,并能融会贯通。除教材外,可借助必读书和参考书来辅助学习,但指定的考试与参考用书,如果内容与本大纲有出入,要以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为准。
2. 本大纲是本课程社会助学的依据。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开展助学活动。应把重点放在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梳理上。同时,根据“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对相关知识展开讲解,并注重方法上的指导,以加深应考者对教材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内容范围、能力层次和考试重点均以本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其他必读书和参考书内容与本大纲不一致时,以本大纲为准。命题时,每份试卷中“识记性”试题的比例应占40%:“理解性”试题应占30%:“掌握性”试题应占30%.三者所占比例可以5%上下浮动。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要分布合理,但是要注意,试题的难度与应试者的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任何一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的难度。
(三)试题类型举例
1.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变形记》的作者是( )
①斯特林堡 ②里尔克
③卡夫卡 ④艾略特
(2)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是( )
①《地洞》 ②《静静的顿河》
③《洪堡的礼物》④《日瓦格医生》
2. 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诗人属于后期象征主义的有( )
①拉马丁 ②艾略特
③魏尔伦 ④里尔克 ⑤瓦雷里
(2)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 )
①加缪 ②萨特 ③波伏瓦
④卡彭铁尔 ⑤鲁尔福
3. 名词解释(每题4分)
(1)魔幻现实主义
(2)元小说
4. 简答题(每题5-8分)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5. 分析论述题(每题12-16分)
分析论述《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求南昌大学研究生真题,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初试卷子,2007年的,2011年的,2012年的。
1 教堂山会议 2 母题
二,问答题(12X5=60分)
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2,试述阐发研究与阐释学的相同与相异。
3,从“媒介学”的角度,谈谈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和贡献。
4,试以“文学和心理学”为例,谈谈你对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认识。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基本发展走向及主要特点。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
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
一 名词解释(5X8=40分)
1 “模子”理论 2 巴罗克 3 基亚 4 “总体文学” 5 “美国学派”
二 问答题(60分)
1,试述“比较视域”所包含的基本学术要素及其定义。
2,试述“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的同异。
3,“五四”前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4,试述“阐发研究”的基本理论要素及其形成过程。
三 论述题(50分)
1,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反复法选择合适的作品及形象,进行依次具体的分析论述。
2,如何理解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
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直线式渊源” 2 “回返影响” 3 卡雷,格林兄弟
二、简答题:
1,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相同、相异。
2,谈谈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
3,20世纪下半以来,比较文学面对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三、论述题:
1,谈谈比较文学的前景?
2,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谈谈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南京某知名高校保送研究生考试复(2007-05-22 09:38:41)
1,结合一部你喜欢的欧美文学名著,谈一谈它的艺术特点。
2,谈一谈古希腊悲剧的成就。
3,谈一谈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流派和分期,以及特点。
4,谈一谈南开版朱维之编著的文学史的优劣。
5,谈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心理描写手法的不同。
6,谈一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2001年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
科目:欧美文学史
一,解释(20)
1,“潘多拉的盒子”
2,骑士文学
3,古典主义
4,心里分析小说
二,简要谈谈你本人对下列作品最深的一点体会(20)
1,《十日谈》
2,《呼啸山庄》
3,《卡拉码佐夫兄弟》
4,《万尼亚舅舅》
三,(4选3,60)
1,普希金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请在“奠基”,“开创的”意义上谈他对俄国文学的贡献。(20)
2,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简述二人对西方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20)
3,在西方文学史上,“乌托邦”文学形成了一个传统,请例举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文学理论(2007-03-24 10:48:27)
、术语解释(20分)
1、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 3、隐含读者 4、诗无达诂
二、连线题(20分)
1、摹仿说 席勒
2、缘情说 马克思
3、寓教于乐 白居易
4、童心说 陆机
5、《二十四诗品》 苏珊"朗格
6、《与元九书》 贺拉斯
7、《沧浪诗话》 李贽
8、《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严羽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司空图
10、《情感与形式》 亚里士多德
三、简答题
1、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
2、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四、分析题
1、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
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
五、论述题(50分)
1、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外文学史 试卷代码:449
一、填空
1、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具神话学价值的是( )
2、楚辞的最早编订者( ),第一个作注的是( )时期的( ),书名( )
3、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
4、金素痕是长篇小说( )
2004吉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试题 p1(2007-03-24 10:47:59)
名解释: ib{ukm
古今之争 LnO_Au"R
四七社 Xq|4 .
狂飚突进运动 !XgE38+X1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 (!tr @\ze
简答: 9|>#_3DBR
古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比较 h9 O2]Ef
辛格的叙事理论 Px/_Hb.eVV
论述: BKG8"$9]Hs
结合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谈他的创作特色 pXZTzVcJD
托尔斯泰的对人类心灵探索的意义
200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7:01)
200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推荐]
中外文学
(1)简述达达主义的主要内容10分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论述其中的时空意识20分
(3)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角度出发,谈谈中国古代“中国文学”与“汉文学”的区别15分
(4)谈谈《镜花缘》的异域想象及其意义25分
(5)举例分析哥特式小说的艺术特征30分
(6)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50分
中外文论
(1)试述“春秋笔法”的修辞内涵10分
(2)古希腊“摹仿说”和浪漫主义“表现说”的区别20分
(3)为下段文字标点,并对其进行评价25分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
(4)试简述西方关于悲剧(tragedy)的论述30分
(5)请简述〈源氏物语〉中“美意识”的特征15分
(6)谈谈你对文学性的理解50分
东北师大04~06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6:16)
外国文学史2004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1威塞克斯小说 :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年)是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故乡道塞特郡是他一生的居所,也为他的大部分小说提供了一个外部的蓝图。
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小说。威塞克斯是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2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针对托尔斯泰的“独白小说”。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3 迷茫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4 梅塘集团 : 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为艺术而艺术 拉普 荷马式比喻
亚瑟王传说系统 第四堵墙 : 戏剧术语。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堵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左拉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复制, 这对第四堵墙概念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则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演出实践分不开。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种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易卜生、契诃夫、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堵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导演理论中使用的“第四堵墙”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观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为了帮助演员造成这样强烈的生活真实的幻觉,有时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线布置一些能唤起第四堵墙幻觉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类,并利用这些道具支点,安排一些演员背朝观众的舞台调度等等。三一律 破晓歌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俄狄普斯情结;2、教育小说的基本特征;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所提出的创作思想;4、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5、“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延宕;
2、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社会历史观念;
3、论 厄内斯特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外国文学史2005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镀金时代 传奇体小说 狂飙突进 为艺术而艺术 史诗剧 拜论式英雄 扁平人物 大学才子派 死海古卷 歌舞伎 阿克梅派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的关系;2、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3、传奇与现代小说的分别;4、民间史诗的基本特征;5、分析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的戏剧《沙恭达罗》的艺术理想。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 威廉 莎士比亚化创作的美学依据;
2、论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的诗歌主题;
3、论 弗郎茨 卡夫卡 小说中荒诞情节的功能。
外国文学史2006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万物有灵论: 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泰勒因而采用拉丁文anima(意即灵魂、生命或气息)来为之命名,认为原始人相信anima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故称万物有灵。但其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灵魂观、鬼神观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此后英国学者马莱特曾以前万物有灵论对之提出修改,认为原始人在形成万物有灵观念之前已经有了相信整个物质世界都具有生命的观念,其理论故又名物活论。由于万物有灵论和前万物有灵论都缺乏历史确证,因此已不再被宗教学所采用。主神奥丁 罗宾汉谣曲 《圣经旧约》埃达 悲剧 表现说 湖畔派诗人
反英雄角色 苏联解冻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圣经雅歌》中的爱情描写有何特征?2、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的主题是什么?3、莫里哀的《伪君子》的开场好在哪里?;4、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表达了怎样的女性观?5、拜伦和雪莱的诗风有何不同?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 狄更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
2、论 西奥多 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
3、如何理解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思想
席勒式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伦敦)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的原话中清楚可见,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里既有对席勒戏剧缺点的揭示,更有对拉萨尔的这种缺点恶性发展的批评。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
席勒是十八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他的剧作影响很大。恩格斯说他的剧本《强盗》,“歌颂一个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都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席勒的剧作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他的剧本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生活逻辑、让人物宣讲作者政治理想、缺乏性格真实等等。这表现在上述两个剧本中是明显的,在《唐•卡洛斯》中更为突出。这种创作结果是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认为:“在文明的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这种和谐的竞争只不过是一个观念,诗人的任务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表现理想。”席勒就是重在表现观念理想的,强调用主观方式写作,这给他的作品增强了抒情色彩和动情效果,但有时也影响了社会历史真实性。
当然,“席勒式”不是指席勒的全部作品的全部特点,而仅仅在指创作中一种偏向,在接触席勒作品时,如果不是特别喜爱这种偏向,那席勒还是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的《济金根》作者拉萨尔,他对席勒特别偏爱,而且把他的剧作中的“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当作成功的艺术经验加以标榜,并且变成自己写作剧本的指导原则,以致最后写出了比席勒还席勒化的《济金根》,所以,马克思所指出的“席勒式”,与其说是揭示席勒剧作的缺欠,还不如说是批评拉萨尔的观念图解方式更为确切。拉萨尔在写作《济金根》时,他把济金根作为“普遍精神”的“化身”,并描写了这个抽象的观念,于是没落的必然要灭亡的反动骑士阶级,被写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并企图以十六世纪骑士起义的失败,比附1848——1849年的革命失败,认为都是“智力过失”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实际是同情历史上的反动阶级,并为现实中的背叛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辩护。在拉萨尔的“席勒式”倾向中,他的“悲剧观念”是图解的思想基础。拉萨尔认为:“革命力量是在于革命的狂热,在观念对自己本身的强力和无限性的这种直接信赖。”据他解释说,“狂热”就是“忽视有限的实行的手段和现实错综复杂的困难”,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狂热”要达到革命的目的,“必须深入到现实错综复杂中去,必须借助有限的手段转入行动”。拉萨尔又认为“狂热”在转入行动时,很容易与“有限手段”搅在一起,委身这种手段,这时“狂热”就要“遭到破灭”。拉萨尔把“狡智”看作是“有限手段”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他得出结论说:“遭受失败的大多数革命——任何真正的历史专家都应该同意这一点——都是碰到这种狡智而垮台的,或者至少是一切企图专靠这种狡智的革命都遭到了失败。”其实,拉萨尔的这种悲剧观念,是他背弃对于历史运动进行科学分析,所凭空捏造的悲剧模式,其性质属于唯心主义的创作指导思想。然而拉萨尔的谬误,不仅在于他的关于写作的指导思想是错的,还在于他抱定这个观念不放,在历史的现实的革命运动面前,削足适履地让历史和现实适应他的悲剧观念,并以现实为牺牲品,用歪曲的形象图解他的观念——实际是演绎他“先行”的悲剧主题。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剧本,肯定它的矛盾冲突是可以成立的,但却否定了主题。因为,十六世纪骑士济金根领导的下层贵族起义和当时伟大的农民战争,这两种“国民运动”,前者反教会、反诸侯,后者全面地反对封建制度,形成了与封建阶级的广泛的社会矛盾,而这两种斗争的结果如恩格斯所说:“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主要是由于最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即城市市民的不坚决”。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剧本的“悲剧性的冲突”,但却认为为作者“所选择的主题”,并不适合于表现这种冲突,也就是说,拉萨尔描写十六世纪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的矛盾斗争的情节设置,虽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剧本并不是从这个实际社会矛盾中,提炼出事态应有的主题意义,而是用他的超历史超现实逻辑的悲剧观念为主导思想,拉来济金根以为图解,说明:“革命的狂热”委身于“狡智”,“狂热遭到破灭”,“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辨证矛盾”,是一切革命的中心点,叫人承认剧本的这一唯心主义宗旨。在马克思看来,这不仅不是剧本接触的十六世纪的社会矛盾冲突事实中所包含的主题,也不是1848至1849年德国革命失败的历史中所能开掘出的主题,它完全是拉萨尔的“幻想”。马克思批评了拉萨尔违背历史逻辑确定的“主题”,指出,拉萨尔借剧中的人物引发主题,以为如果济金根不是借骑士纷争的形式举行叛乱,而是打起反对皇权和公开向诸侯开战的旗帜,他就一定会胜利,这乃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幻想。实际上是席勒的表现理想的倾向一种更为观念化的表现。
京大学2003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4:23)
中外文学:
填空:《诗经》又叫什么名字?
“纪传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亚洲三位获诺贝尔奖的作家及获奖作品。
简答:根据王维的一首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谈中国诗歌语言美学特征。
《原野》的象征意义。
论述:鲁迅对传统文学的评价。
“浮士德精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如何理解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中外文论:
填空:给出几位作家,说他们的代表作品。本雅明、巴赫金、福科、王骥德、、、、
名词解释:三一律
简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就是那段历史学和诗学一为描述已发生的事,一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那段)
给出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作解释。(是汉儒关于“思无邪”的认识。)
论述:外国文论对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影响。
北京大学2004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3:32)
中外文学:
1、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伏羲女娲传说,日本创世神话和朝鲜“檀君”神话,分析东亚文明神话(形成?)的特征。(可从神话人类学……等诸多方面选择一切入点论述)
2、述《格列佛游记》的主题
3、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分析福斯塔夫性格
4、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形象
5、分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并以此论述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中外文论
1、诗品序中的一段话(“诗有三义……”),标点,翻译,简述
2、给了一段毛诗大序和一段古今和歌真名集序的原文,通过引言论述中国和日本古典诗歌“美意识”的异同。
3、分析亚理士多德《诗学》中“诗”的涵义(范畴?)
4、论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联系
5、结合中外文论史实,谈谈对“理解的确定性”这一范畴的认识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2007-03-24 10:39:28)
谁知道在哪个网有自考的历年真题。
2015年10月自考试卷及答案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提取码: tu5d
2015年10月自考试卷及答案 2016年10月自考复习攻略 16年4月考试试题和答案 外国文学史00540.docx 全国2016年04月网络工程.docx 全国2016年04月混凝土结构设计02440和答案.docx 全国2016年04月05678《金融法》.docx 全国2016年04月05677《法理学》.docx 全国2016年04月03350《社会研究方法》.docx 全国2016年04月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662《新闻事业管理》.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642《传播学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41《语言学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