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齐考试网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区域经济学考研,希望可以帮到你。

浙江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浙江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我报考的是浙江大学的经济学硕,本科双非一本,考研总成绩417,其中政治79,英语一81,数学三138,专业成绩119;初试和总分均为经济学硕大类前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希望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备考经验,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

考研经验

一、政治:7月中旬-12月

7-9月徐涛强化课搭配肖秀荣 1000题,先不要写在书上,准备一个刷题小本子(我买1000题的时候送了一本),然后刷完一遍刷错题。一天大概1-2 小时,强化课可以两倍速。

9-10 月 腿姐技巧课+腿姐 30天70分(难度稍微偏大一点,心态要好,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找本小本子记一下,有空拿出来看看),然后刷错题。一天大概1-2小时。

11-12 月 写每个老师,例如徐涛、腿姐、肖秀荣、米鹏……市面上能找到的模拟卷的选择题部分,每天可以写两张左右,除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八套卷,其他都可以用电子版(但我也买了腿姐和徐涛的,准备看看大题,但是没看),一天大概1-2小时。

12 月看腿姐冲刺课和押题班,选择喜欢的老师的背诵手册,我背的是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也可以背徐涛的小黄书,差别不大。肖秀荣八套卷只读了几遍,四套卷和腿姐押题班背了大概四五遍。一天大概3-4 小时。

二、英语一

5-7月 背背单词,不推荐看词汇课,太浪费时间。每天一小时

7-9月当时实在不知道怎么准备,就看了经验贴说可以精翻,于是买了于慧100篇,每天翻译一篇,对着参考翻译修改,一般都是买黄皮书,看个人选择。(感觉做精翻的好处是不用管后面翻译了,因为已经锻炼怎么翻译)然后稍微看了看唐迟的阅读课,感觉对自己帮助不大。 每天2-3小时。

10 月 看宋逸轩的新题型课,英一看了感觉有一点帮助,但是英二听我同学说没有必要。继续刷真题,刷到看到题就能想起文章内容知道选什么,就了。每天 1-2小时。

11-12 月 看了刘晓燕的英语作文班,感觉会多一点话讲,然后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背了一些作文,自己整理了一份模板,考研的时候几乎是照着模板套的,因为自己每次作文都丢好多分,没有什么大参考价值。然后为了保持手感和语感,刷了张剑的模拟题,有好几十篇,心态要好,题比较难,每次都大概5 错3 或者2的样子。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感,不要较真,每天2-3小时。

另外,在完型、翻译、作文有特别薄弱的,也应该在这三个月做一个专项提高。我不太建议花整块时间去看考研英语视频,除非基础太差,无法自学的那种。我觉得可以看看解题技巧,比如阅读的解题步骤、翻译的词性变化、作文的模板分类等,心中有数后,就抓紧时间自己实战吧,看别人做5小时,不如自己关上电脑做1小时。

三、数学

教材:全书+660+历年真题+36 讲+1000 题+张宇四套卷;视频:张宇、李永乐

如果前面主要讲经验,那么数学就是讲教训了。本人也是不幸运,考研两次,就碰到了新世纪以来数学最难的两次。本人做,2015和2017年的卷子都接近满分,但并没有什么用。数学三要按数学一的难度准备,这不是我说的,是张宇说的。

的确,2018年数学最后9道大题,数学三的难度是超过数学一的,这也是张宇说的。本人二战数学准备的不可谓不认真,市场上最主流的两个辅导老师及其教材我都买了,也都做了,但结果就是我差点单科没过线。

总结其教训就是:①计算一定要过关。视频看多了就会眼高手低,复习到最后几天也会眼高手低,觉得最后几天花一晚上解决三两道数学题目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家准备数学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开始就要算得又快又准,而不是等到最后一个月再来提高自己的准确度。

②只要考点是重合的,按数一的难度准备,不要管考纲里“了解”、“掌握”等措辞,他们二重差分都敢考,还有什么不敢考的。做完数三的真题,就去做数一的真题。对于19年数三考研而言,可以说,近三年数一真题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距今十年以前的数三真题。当然有时间都做,最好。

③平时做真题训练时,一定要给自己一种在考场的紧张感。这样,即使在考场上遇见超难的卷子,该拿的分也都能拿得到。

我的进度:9月份之前看完了高等数学部分的视频,完成的相应的全书和1000 题;9月份线性代数视频、全书和1000题;10月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视频、全书和1000题。11月份梳理视频笔记,开始做历年真题和36讲,直至上考场。教训:9月份之前应该完成考研数学所有知识的熟悉,不用全书和1000题一起做,做一本全书足够了。

9-11月份,脱离老师视频,去做大量真题,反复总结。12月份,买一些预测卷练练手,查漏补缺。数学是要看视频,但不要让看视频的时间超过你练习的时间,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去考场里考试的人还是我们。基础差一点的可以看张宇,有一定基础的可以看汤家凤,线代一定要看李永乐。另,数三难题大部分在微积分,要花大力气,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相对好拿分。

四、专业课参考书籍: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 (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 (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微观经济学教程》,李建琴、史晋川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宏观经济学教程》,叶航、何樟勇、李建琴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一)基本情况

微观 50 分;宏观 50 分;自选 50 分。

教材:专业课指定教材+高鸿业的四本习题册+历年真题+本科相关课程历年期末试卷+课程pp。

(二)西经(微经+宏经)部分

对待浙大出版的两本教材一定要非常重视,每年大概有70分来自于此。这两本教材都是初级微观、宏观理论,并不难,就是内容多,记不住。暑假翻了一遍,都理解了,但记不住;开学后又翻了一遍,试着用做题去记忆,还是记不住;11月份开始后,我整个人就非常焦虑,觉得今年要毁在专业课上了,后来我放弃了高鸿业的练习册,开始抄书。我花了2个星期抄完了微观,花了2个星期抄完了宏观,花了10天抄完了计量,然后这三本书就像印在我脑子里一样了。然后是曼昆的两本教材。我研究了一下近五年专业课的卷子,发现这么一个规律:第一题四个名词解释,至少有两个来自于曼昆书后面的list;连续四年,宏观15分的论述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合计每年有30分左右来自曼昆的教材。所以,曼昆教材的重点是书后的list,以及如何准备论述大题。我考前把曼昆的宏观教材所有能出大题的点都理了一遍,然后,今年变了,微观的15分论述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sad。但不管怎样,总是有一道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五年如此了,我觉得明年也一样。至于计算题,大概是中等难度的课后习题,直接做李老师和叶老师的书后习题就行了,有时候考试还是教材原题,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做做浙大相关课程的期末试卷,我觉得也比高鸿业的习题册好。

(三)自选部分

1、政治经济学

一战考的是产经,所以自选得是政治经济学模块。因为自选部分并不是所有考生都做,所以自从浙大不公布考卷以后,回忆版就很少,真的很难分析命题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教材(蒋学模《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图理顺,像背政治一样去背诵。记得当初上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平时讲课的重点主要在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可以根据资本主义部分自学,期末考试重点在于资本主义部分。这句话是否同样可以用于指导考研,我不能保证,但我记得一战时,政经的两道论述题都是资本主义部分的。

2、计量经济学

二战考的是区域经济学,所以自选是计量经济学模块。浙大考的是初级计量经济学,教材是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精要》。我的建议是按照浙大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李子奈《计量经济学》)进行备考,诚然,李书要难很多,但就考研而论,只需掌握前六章的内容即可。另外,浙大计量老师的本科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李书展开的,其出题语言、风格必然也会偏向李书。

为什么不直接指定李书为考研教材?我觉得是因为浙大本科初级计量教学围绕李书的前六章内容,而李书的前六章内容恰好就是古书的所有内容,为了方便确认考试范围,学校指认古书为考研教材,按李书出题(如2016年的GQ检验,古书没有,而李书有)。当然看懂李书前6章,备考难度已经足够了,也最好翻一下古书,把一些边边角角的简单知识补齐。另外,做一做浙大本科计量经济学期末试卷,对考试也挺有帮助的。

整个专业课的备战,我是从8月份开始的,无论是西经还是计量,其计算都是十分简单的,大家可以参考历年真题。主要是准备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时候一定全面,思路清楚,不要出现我一战时一道10分大题完全空白的情况。如果背了实在记不住,也可以动动笔,像我一样抄抄书,把心静下去,哪怕只抄抄提纲也总是好的。这些提纲对准备复试也是很有帮助的。考前专项练一练专业课计算,因为虽然简单,但一旦算错,就是丢大分,太可惜了。

之后就是反复背诵,背诵n遍+后期做了真题模拟,以考场的模式3小时完成,同时对真题的题目也进行了整理,最后考前进行了反复背诵。

另外,背诵的后期最好能根据自己的笔记整理出一份纲要,如果可以的话建议把这个纲要默写几遍,当笔记已经进行反复背诵熟记于心时,实际上最后对着这份纲要就可以把四本书的知识点都过了,后期的时候应该要达到四本书的知识点框架能够大致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了。

五、结语

核心教材和核心辅导资料最好买新版,其他的书也可找学长学姐低价收购一些。报全封闭式的训练营感觉意义不太大,当然,前期可能还能激发一下斗志了解一下考研是怎么一回事,但临近考试的一个月去报班可能会打乱自己的复习节奏。如果是为了视频材料去报班,其实这些网上到时候都会有的。

考研在我们的整个人生历程中只是一小部分,考不考得上对于人生并不起决定性影响,去过职场的人就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都在永无止境的学各种技能唯恐被社会淘汰,AI时代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次又一次恐吓金融从业人员,既然选择了考研就要一鼓作气,破釜沉舟,惟一而精,考研并不是被妖魔化的难,更多的在于毅力和心态的比拼,经历了这样的考研后,你会发现你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学习能力,一个更高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

暨南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

一、 个人情况:

首先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我一战报了暨南大学的金融学,政治77,英一81,数学90,西方经济学115,总分363,没过复试线。二战报了暨南大学区域经济学,政治74,英一76,数学103,西方经济学134,总分387,初试排专业内12,复试排专业内第七,综合排名专业内第十,已经拟录取。

二、 择校择专业篇:

1) 出于以下几个原因,我两次都选择了暨南大学。1、本科读的经济学专业,暨南大学经济学类实力仅次于中山大学。2、以后也会留在广东发展,暨南大学在广东就业优势突显。3、暨南大学很公平,不歧视本科,有许多双非院校学生成功上岸的案例。所以大家在选择院校时可以类似地参考地域、专业实力、上岸难度等考虑。

2) 关于专硕和学硕如何选择的问题:专硕和学硕最大的差异是,专硕偏向于应用型,大多数为两年制;学硕偏向于学硕型,为三年制。但是更多人考虑的可能是专硕和学硕哪个更加容易上岸,近几年国家鼓励的扩招基本上都是在专硕上扩招,一些学校在专硕上确实呈现出较大的扩招趋势,就暨南大学的金融专业而言,近两年都有扩招,特别是深圳校区的金融专硕,原计划招57人,后面扩招了25人,而报考深圳校区进入复试的人仅44人(过了国家线就进复试),这44基本上是1:1录取的了。所以选择也很重要,专硕相对于学硕来说可能竞争没有那么大,但是也要综合自己的需要来考虑到底是要报学硕还是专硕。

3)关于专业选择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报名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选,一战我就踩了这个坑。一定要对比各个专业的报录比,复试分数线,要进行博弈,切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三、 备考经验之英语篇:

我的英语底子比较好,两次考试的英语成绩都还算理想。关于英语的复习,前期一定一定要踏踏实实背单词,一定要每天坚持背单词直到考试。个人建议是不要拘泥于考纲内的单词,当然考纲内的单词是一定要记熟的。一定要尽量拓展自己的单词量,做阅读时不会的单词也要纳入背诵范围,拥有足够的词汇量英语考试就成功了一半。我背单词是遇到了不会的单词我就会背,所以词汇量比较大,2021年的英语都说是史上最难的一张考卷,但是整张卷子做下来个人感觉挺顺的,阅读也是都能读懂,没有觉得很难,我认为词汇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长难句。英语基础差的同学要认真学习好语法和句子结构,每天要试着自己翻译几个长难句,培养自己的语感。英语是非常注重积累的一个科目,所以单词和长难句这两个板块一定要从备考的时候就开始积累阅读技巧提升方面非常推荐唐迟老师的阅读的逻辑,能够帮助如何提高阅读的准确率,那几节课可以反复咀嚼,深刻领悟当中的奥妙。英语作文一般是10月开始准备,一定要多动手写,去提升自己的写作逻辑和语感。翻译我认为不用特别地去准备,单词和长难句这两块做好了,翻译的分数就不会低,考前可以挑一些真题来练练手。英语也比较吃基础,但跟数学这种重基础的学科又有所不同,英语如果入门了,简直是一通百通,剩下的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建议前期还是要听一听老师的课。

3-6月,基础阶段,主要就是背单词听课,大家可能会说,背单词不是一直进行,只要每天挤出点零散时间背背就行,这可能只适用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同学,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有些同学连四级都考得费力,词汇量根本不达标,可能连老师的课都听费力,所以前期还是要突击一下词汇,利用零碎时间背单词是后续阶段要坚持的,听课一定要找适合自己的老师,我自己听的是朱伟、田静、唐迟还有王江涛几个老师,每个老师各有侧重,根据自己需要各自组合。

7-10月,刷题阶段,早年真题,英语二也可以刷做,多做几遍,作文一定要对比老师讲解,找出自己不足,不要照搬模板,要有自己风格,照着模板写作文,格式千篇一律,绝对是让判卷老师省事儿,根本连内容都不用看,再挑挑错就能直接给分了。

11月,卡着时间做近几年的真题和模拟题,错题总结回顾,不懂就看相应配套视频,保证两天一篇作文。

12月,背诵一些优秀文章,不要记模板,每天阅读新文章,搜索素材,作文写作可以降到一周两篇,但写的时候要规定时间,不要为了写好一篇作文,就花时间去琢磨,考场上没那么多时间浪费。

四、 备考经验之政治篇:

(1)6—8月

①听徐涛强化班:听徐涛老师讲课是一个很放松也很愉快的过程,他会在讲知识的同时告诉我们很多人生道理,还蛮有意思的,每天学累了可以听听他的课来放松,可以开倍速听,听完做1000题上对应的章节,注意时间控制在1-1.5个小时。

②完成肖秀荣的1000题的一刷

(2)9—11月

①翻看腿姐背诵手册;

②完成肖秀荣1000题的二刷,该阶段的错题以及搞不清的知识点要回到背诵手册上进行查看和标记;

③腿姐技巧班:不用全听,一开始跟着听几节,培养好做题的素养并应用于做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了

学习方法:九月完成1000题的一刷后。在九月中下旬腿姐的背诵手册和技巧班都会出来,从拿到背诵手册起就可以开始背背诵手册的上册,并二刷1000题。

(3)11月-12月上旬

①做各主流老师的模拟卷(肖八、腿四、徐六等)

②继续翻阅腿姐背诵手册,跟着腿姐公众号上的带背背背诵手册下册

③时政资料(公众号整理)

(4)12月上旬—考前

①肖四:选择题全要做,大题全要背

②不断翻阅之前标记过各种错题的背诵手册

五、 备考经验之数学篇:

我的数学是真的很烂了,但是还是有几点经验可以分享。

1、 数学一定要有多早就多早开始一定不能拖到后面才开始复习,不然会发现自己时间根本不够,然后仓促上考场。

2、 在数学的复习书和练习册选择方面一定不能图多,选择几本然后吃透更加有效(综合之前看过的经验贴,比较推荐张宇的基础30讲和高数18讲,最好配着视频一起学;

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

余丙森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讲义;

习题册比较推荐李永乐660,一定要及时总结归纳,吃透其他习题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3、 数学的复习不要急,做过的题要及时归纳总结,踏踏实实一步步最后一定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4、 十月中旬要开始做真题,一定要计时一定要计时一定要计时要模拟出考场的感觉,限时做完,然后认真订正。一开始可以三天一套真题,每一套真题都要认真做认真修改,归纳知识点,真题永远都是最宝贵的复习资料,一定不要浪费

5、 在冲刺阶段跟武忠祥的技巧班,很有用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数学每天都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前期重点要放在数学上,毕竟数学150的总分真的能够拉开很大的差距(落泪了 )

六、 备考经验之803西方经济学:

虽然我一开始就决定考暨大区域经济学,但是专业课起步还是很晚,10月底才开始看书,也可能是因为本科有学过经济学,有点基础。专业课的复习和公共课不一样,信息跟方向特别重要。基于时间和信息的考虑,我在新祥旭报了一对一的辅导班,事实证明直系学姐还是能给你很大的帮助的,尤其是到了复试的时候。

暨大的官网会公布考研大纲和历年考研真题,803的参考书是平狄克微观和曼昆的宏观。虽然我开始的很晚,但是我还是听学姐的认认真真的把教材过了两遍,专业课的复习重点首先是理解,要在心里对知识点有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然后是背诵,所有的知识要能完美的展示在答题卡上必须要背基础的理论和概念;最后要会灵活运用,暨大近年来的出题风格越来越灵活,因此要多锻炼自己理论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尤其是最后一道案例分析题,学会与所学的理论联系,再适当发挥。

经济学的答题比较注重图文结合,暨大专业课出题不会很难,教材、真题、课后习题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料,推荐大家可以看下专业课视频尤其是跨考生。

关于对教材的一些学习方法:在第一遍看书的时候,不管是学到微观的成本曲线,那还是宏观里的凯恩斯理论、古典和新古典学派,估计都会抓狂。切记囫囵吞枣的看,不要想着一遍就全部搞懂,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天才。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第一遍看过去那些东西在脑子里像浆糊一样,都是学到后面或者回过头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还有一点就是课本里的图都很重要,一定要自己动手画,多总结,最后做到不看书把图原原本本的都能全部画出来。经济学和数学一样,千万不能不动笔觉得自己光看懂就行了,这是大忌。

复习用的书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和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专业课建议暑假开始复习,也就是7月开始。有些人会建议看之前先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可以直接看曼昆和平狄克,前期书多读几遍,最重要的是理解书中的知识点然后同时我看了郑炳的基础课和强化课能够帮助理解和记忆,郑炳的基础讲义和强化讲义我觉得也挺精华的,要反复看反复理解。曼昆和平狄克的课后习题要认真做,买圣才的课后题解析和答案,暨大很有可能会考课后原题。习题方面,做尹伯成绿皮书的选择题和计算题。暨大考的选择题不难,理解到位了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计算题方面要多加注意。2021年的计算题考的简单,但是2022年的计算题还是有点难度,所以要利用好课后的计算题和绿皮书的计算题,在计算题上要认真下功夫,毕竟计算题分值占比还是很大的。在后期的复习要每天限时写一套真题,然后认真修改,真题至少要做两遍,其中蕴含的知识点一定要全部弄懂。同时要对比着考纲复习知识点,自己画思维导图,总结考点。暨大的专业课考的不难,最好要考到130+,所以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在答题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写,语言尽量规范分数就不会低!

时间安排

3-6月,基础阶段(看视频配合教材),我出于对专业课的未知和慎重,前期只配合张丽敏和李华清老师的视频看教材,尤其是高鸿业两本教材看了三遍,因为没有基础,一开始就没打算自己啃教材,就怕自己把概念弄错了,我个人也真心建议跨专业考试的考生跟着老师教学视频看书,别自己在那儿瞎琢磨。

7-8月,做题(包括课后题和市面上的很多比较好的练习题),开始主要是做教材上的课后题,那里不会,往前一翻就能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错题做好标记,二三刷的时候着重关注,然后做一些机构针对教材出的练习题,我用得是怡课工作室出的高鸿业的知识点总结与题库,跟高鸿业教材配套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理解,许多教材上讲解不清楚的地方,在里面都有详细讲解,而且这个知识点总结很好,对于不擅长归纳总结的我来说简直太实用了,一定把高鸿业两本教材吃透,才能更好的理解后两本教材,后两本教材写作逻辑可能不太符合国内学生,一开始看根本看不明白,主要还是吃透前两本教材,后两本当做补充看。平狄克的教材我其实真心不建议大家看的很细,这本书写的很繁琐,而根据以往考的,基本上是用不到平狄克上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平狄克那本书的性价比对我来说不是很高。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我觉得倒是很不错,课后题也要好好做做。

9-10月,主要做历年真题还有模拟题,做暨南大学803历年真题,找易错点,分析常错知识点,进行总结整理,强化再复习,真题我用的也是怡课出的,出的蛮好的。

11-12月,卡表做题和模拟卷,回顾之前看的专业课知识点,把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尽量弄懂,做错的题重点要挑出来做。这个阶段做题不会太频繁,因为时间要留给政治英语冲刺用,专业课还是前期下功夫,后期经常回顾知识点就行。高鸿业的教材和曼昆的教材我觉得最后一定一定要再多过几遍,尽量做到360度无死角,因为高鸿业上考知识点的概率很高。

考研路很苦,但是走过了之后再回头看真的只觉得是梦一场。一定要坚持坚持只要能够坚持到考完真的就已经胜利了焦虑的时候要学会找方式排解,可以多和朋友交流,朋友的鼓励真的很有用也可以去跑跑步,累了就放松一下,休息好了才能高效地复习。一定不要放弃!不要做逃兵!人生中能有几次这样拼搏的机会呢,给自己一个去体验去努力去追逐的机会,不留余力,最后才能不遗憾!每一个考研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不是一个人,不要去放大考研的痛苦,权当做是一个自我修炼,提升自己,沉淀自己的过程。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去认识一些师兄师姐,有备考相关问题时可以问问他们的建议,有人领着总比自己摸索要高效。可以多看一些经验帖,少走一些弯路。有条件的我建议可以准备一个平板电脑,学习的时候会高效很多!

最后,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帖子的师弟师妹都能够成功上岸